德国工匠: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

作者:李工真 添加时间:2020-05-25 09:44:44

“德国制造”曾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标识,现在却是一流的代称。德国人自省、严谨的态度,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让德国实现了“用质量去竞争”的蜕变,享誉全球。

       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,英、法完成工业革命时,德国还是个农业国。但是如今,在这个只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,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“德国制造”?


“德国制造”曾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

       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,尽管那时“世界科学中心”在德国,但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。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经历过“山寨阶段”:向英、法学习,仿造人家的产品。为此,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《商标法》的修改,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“德国制造”。“Made in Germany”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。

        19世纪90年代初,德国科学家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,原来美国人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,不是一味地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,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。德国人这才明确提出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”的方针,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。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,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,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、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,领导了“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”,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。

        此后,德国的机械、化工、电器、光学,直到厨房用具、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。我认识一位德国教授,他家里现在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生产的木头箱子一样大的电子管收音机,由于质量好,照样在用;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,捡起来依然可以用。“德国制造”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,德国最有名的公司,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。在德国,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,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,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、某项产品,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,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。


德国工匠不相信物美价廉

        “德国制造”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,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“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”, 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“物美价廉”这回事。“德国制造”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,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,它优秀的售后服务。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,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,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,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。

        以德国锅具为例,德国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,既能节能环保,导热效果又极佳。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个个严丝合缝,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。有一种煨汤用的锅,完全是钢铁铸造的,沉重得连男人都有点端不动,那锅盖内侧奇特的花纹是一种技术,盖上后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,不易烧干。以至人们说,“使用这种德国锅具,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。”

        我曾在柏林与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天,我说:“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?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,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?”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:“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,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,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,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,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!”他们认为让你说他的东西好,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,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,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。

        德国企业追求利润,但并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利润,而是考虑更长远的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。因此,德国人宁愿“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,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”。一次记者招待会上,有记者问彼得·冯·西门子:“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,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?”这位西门子公司总裁这样回答:“靠的是我们的工作态度,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,我们承担着生产一流产品和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。”

(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李工真,原文刊于《国资报告》第5期,文章有删减)

Powered by CmsEasy